banner
banner
新闻资讯

大提琴教学的普及与发展

发布时间:2018-11-03 浏览次数:6758次 返回

近年来,儿童“学琴热”在我国开展的如火如荼,小提琴、钢琴、电子琴、二胡、琵琶、古筝等如雨后春笋,各种考级、比赛方兴未艾。相比之下,大提琴这件“冷门”乐器似乎显得有些可怜而又无奈。怎样使大提琴能够像其它热门乐器一样得到普及和发展?应该怎样看待目前这种状态?

一、家长及社会对大提琴认识的不足,导致大提琴教学的普及受限

首先,在学琴的目的上,大多数家长选择了价格低、容易学、见效快的乐器。作为学琴儿童的家长,开始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迪时,并不是要让他们的下一代成为艺术家、演奏家,只是停留在让孩子学点音乐,提高些艺术素质这个基础层面上,所以在选学什么乐器上颇费一番脑筋,大部分家长都考虑价格相对较低(一把大提琴的价格是小提琴、二胡的好几倍),携带又很方便,学习起来容易上手的乐器。于是他们的首选目标大多是小提琴、二胡、电子琴等。如果练好了就继续往下学;如果没有坚持学下来,也不会有太大的经济损失。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则更热衷于买台钢琴,一方面老幼都能弹,另一方面(作为家庭陈设)也是一种艺术品味的象征,高贵典雅。

二、中西结合,教材多样化是普及大提琴教学的最佳途径在大提琴教材的选择上,我国一直沿用着欧洲西方传统教材。由于具有300年的大提琴发展史,欧洲教材的规范性、科学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确实是提高大提琴演奏艺术的必修课。诸如皮亚蒂《12首随想曲》、波泊尔《40首高级练习曲》、巴赫《6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》等,以及许多享誉世界的著名作曲家海顿、贝多芬、德沃夏克、埃尔加等均为大提琴创作了许多不朽的音乐作品。并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演奏大师:卡萨尔斯、罗斯特罗波维奇、杜普蕾、马友友等。他们为大提琴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。在我国大提琴这一领域,无论乐曲创作,还是演奏本身都还是正处于一个年轻的发展阶段。要想让更多的人亲近大提琴,喜欢大提琴,需要有我国本民族的音乐作品。从普及的角度来说,首先要从儿童少年做起。要想让他们能够完全接受这件乐器,除用西方的教学方法打好基础外,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练习曲、乐曲也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内容。上世纪80年代后,在我国前后出版了不同版本、内容各异的大提琴演奏教材,其中有王连三、宋涛编著的《大提琴教程练习曲分集》(共三册),《大提琴教程乐曲分集》(共三册)及《大提琴教程音阶分集》。这些教材由浅入深集中了中外练习曲、乐曲的精华,既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、规范性,又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、趣味性,是推广、普及大提琴教学的上好教材。刘正谈编著的《儿童大提琴曲集》(中国乐曲100首、外国乐曲100首),《少年大提琴曲集》(中外乐曲100首上、下册),丰富了大提琴曲目,使其更加雅俗共赏。纵观我国大提琴文献,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,我国众多艺术家、作曲家为大提琴创作了许多具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大提琴作品,如王连三的《采茶谣》、《15首随想练习曲》、儿童组曲《风雨童年》等10多首大提琴作品,桑桐的《幻想曲》、祝恒谦的《萨丽哈之歌》等等。这些具有中国民族音乐色彩的作品,大大提高了儿童学习大提琴的兴趣和热情。


© 内蒙古大提琴艺术中心 18686170829

蒙ICP备18001548号-1 蒙公网安备15010502001266号

技术支持:国风网络 电子营业执照